擴大內需“最大潛力”
會議提出,城鎮化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,也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所在。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(財苑)高培勇(財苑)認為,城鎮化是中國當前最大的結構調整,最大的內需源泉,也是最大的改革紅利。
2011年末,中國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,正式進入城鎮化的“拐點”。但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賀鏗(微博)16日表示,中國真正的城鎮化率實際上不到35%,很多城市里的流動人口沒有固定職業和住所。伴隨著城鎮化的發展,將直接帶動基建、衛生、教育等系統發展,能有效拉動內需。
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袁鋼明表示,新型城鎮化有望成為中國經濟的新增長點。農民進入城市,獲得城市戶口、生活方式和就業,成為“新市民”,得到財政同樣的支持,將帶來長期健康穩定的經濟增長。他表示,中國經濟進行結構調整,能重新達到接近10%的年經濟增長率。
綜合配套改革措施
會議提出,要把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作為重要任務。對此,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(微博)表示,雖然中國的城鎮化發展很快,但“市民化”速度相對較慢,超過1.5億農民工離土離鄉到城市打工,游離于城市和農村之間,帶來一系列經濟和社會問題。要實現發展方式轉變,必須有序穩妥地實現農業人口向城市轉移。
清華大學經濟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表示,城鎮化過程中會產生新的社會問題,首先需要解決的是就業問題,不僅要使農業人口市民化后“有飯吃”,還要“吃得好”,吃得合理,不斷創造新的就業崗位,實現高質量、可持續的城鎮化。
多位專家認為,城鎮化任務提出后,需要在戶籍制度、社會保障、醫療衛生及教育等方面進行綜合配套的改革,從而最大程度上釋放出新的改革紅利。高培勇稱,要解決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問題,政府應當在醫療、養老、住房、教育等方面縮小待遇差別,實現更加均衡廣泛的公共服務。
六主線布局概念股
城鎮化發展將對國內哪些行業和板塊產生影響?據證券日報報道,分析人士指出,可以預期的是,城鎮化將成為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經濟增長源泉,其中地產、水泥以及一些相關的民爆、機械等活躍品種可以考慮重點關注。
首先,在中小城市擁有豐富且廉價土地的上市公司。例如武漢地區最大的房地產開發商福星股份。城鎮化提升速度最快的中西部省份,包括河南、湖南、安徽、陜西、重慶、廣西、內蒙等省市,目前這些地區經濟相對落后于東部地區。還有順發恒業等上市公司。
其次,建工機械,相關公司如寧波建工、華菱星馬、冀東裝備、達剛路機、太原重工、中泰橋梁等。
再者,建筑建材,城鎮化拉動了對建材的整體需求,重點關注水泥與管道。例如同力水泥、秦嶺水泥、冀東裝備(水泥機械)、金葉珠寶(裝飾材料)、金洲管道等。
第四,電氣設備,小城鎮化發展可以擴大電力設備的需求,如正泰電器、匯川技術等等。
第五,在中小城鎮布局商業網絡的商業股,例如,重慶地區唯一的商業類上市企業重慶百貨,網點規模擴張迅速,受益于西部地區城鎮化。另外,合肥百貨,銀座股份等區域百貨龍頭也將受益。
第六,汽車,汽車的使用使小城鎮星羅棋布的特點和效益得以彰顯,利于對空間的優化布局。如濰柴動力、上汽集團。